≈≈宁德时代300750≈≈维赛特财经www.vsatsh.cn(更新:24.10.21)
    ★2024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
研发、生产及销售,以推动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移动式化石能源替代,并以电动化
+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公司在电池材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
等产业链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及前瞻性研发布局,致力于通过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
、系统结构创新、绿色极限制造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的解
决方案和服务。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池系统及相关电池材料。 
       1、电池系统 
       (1)动力电池系统 
       公司动力电池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箱及电池包。公司可提供凝聚态电池
、三元高镍电池、三元高压中镍电池、M3P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等覆
盖不同能量密度区间的多种化学体系产品系列,能满足快充、长寿命、长续航、高安
全、宽温度适应性等多种功能需求。公司根据应用领域及客户要求,通过定制或联合
研发等方式设计个性化产品方案,以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不同需求。 
       乘用车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可应用于BEV、REV、PHEV、HEV等不同细分市场
,广泛应用于私家车、运营车等领域;商业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可应用于道路客运、
城市配送、重载运输、道路清洁等客车及商用车领域,叉车、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
机械领域,游船、拖轮、货船等电动船舶领域以及电动商用飞机领域。此外,公司产
品还可应用于无人机、吸尘器、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泛机器人等领域,具备高能
量密度、高功率、高安全的特性。 
       (2)储能电池系统 
       公司提供电芯、电池柜、储能集装箱以及交流侧系统等储能产品解决方案
。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面向发电侧、输配电侧及用户侧领域。 
       电芯产品方面,基于多样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全周期的经济性,公司开发了
多款发电侧、输配电侧储能专用电芯以及适用于用户侧的系列电芯,覆盖多种容量并
兼具超长寿命、高安全、宽温度适应性等特性。 
       系统集成方面,在发电侧及输配电侧应用领域,公司依托智能液冷控温、
高成组CTP、无热扩散等技术,推出了户外液冷电池柜EnerOne、EnerOnePlus以及针
对全气候场景的集装箱式液冷电池柜EnerC、EnerCPlus、EnerD、EnerX。公司进一步
推出了天恒储能系统,具有5年零衰减、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等优势。在用户侧领域
,公司则提供集高安全、耐低温、长循环与便捷安装于一体的家庭储能方案。公司产
品已实现低压、中压到高压平台的全场景覆盖。 
       2、电池材料及回收 
       公司电池材料产品主要包括锂盐、前驱体及正极材料等。公司亦通过回收
方式,对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磷、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及其他材料进行
加工、提纯、合成等工艺,生产锂电池生产所需的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磷铁前驱
体、锂盐等材料,并将收集后的铜、铝等金属材料通过第三方回收利用,使电池生产
所需的关键金属资源实现有效循环利用。 
       此外,为进一步保障电池生产所需的上游关键资源及材料供应,公司通过
自建、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参与锂、镍、钴、磷等电池矿产资源及相关产品的投资
、建设及运营。 
       (三)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销售动力电池、
储能电池和电池材料等产品实现盈利。研发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形成
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合作为辅的研发模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紧紧围绕
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绿色极限制造开展技术创新,以引领行业技术发展。采
购方面,公司通过严格的评估和考核程序遴选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
议、合资合作等方式与供应商紧密合作,以保证原料、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可靠
性以及成本竞争力。生产销售方面,公司综合考虑市场情况以及客户需求安排生产。
此外,公司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为客户提供“EVOGO换电服务”、“骐骥换电服务”
、“电动智慧无人矿山”、“光储充检智能充电站”、“智慧港口”等新能源应用解
决方案和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行业持续增长 
       动力电池方面,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根据S
NEResearch数据,2024年1-5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564.2万辆,同比增长21.5%,全球
动力电池使用量达285.4GWh,同比增长23.0%。储能电池方面,在各国清洁能源转型
目标推动下,随着风电光伏装机比例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要求提高、储能技术进步
及系统成本下降,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根据有关机构统计,2024年1-6
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130GWh,同比增长35%。 
       2、公司竞争力优势进一步提升 
       公司坚持技术领先、服务优质、运营卓越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全球客户
提供一流产品及解决方案。基于强大创新基因、深刻行业洞察、高效经营管理,公司
在技术研发、极限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地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
步提升,综合竞争力行业领先,实现业务稳健增长,为股东持续创造价值。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创新引领 
       公司的全面研发体系覆盖了从材料、电芯、结构、制造到下游应用等全产
业链领域。基于对电化学及材料科学的深度理解,公司以强大算力、先进算法、海量
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物理场、多尺度、多参数的工艺建模仿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
研发手段提升研发效率,开展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系统结构创新、绿色极限制造创
新,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拥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锂离子电池企业重点
实验室,设有21C创新实验室、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香港研究院、厦门研究院
、江苏研究院、成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研发范围涵盖材料研发、产品研发、工程设
计、测试分析、智能制造、先进装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回收利用等各个领域。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9,758名,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398名,硕士学历
的3,946名。同时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所知
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联合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基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公司陆续推出了高镍三元电池、CTP结构、M3P电池
、钠离子电池以及神行4C超充电池等创新技术及产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成组
效率、快充性能、安全性、成本等主要指标方面在业内持续领先。公司在固态电池等
前沿研发领域深耕多年,率先发布了可应用在航空领域的凝聚态电池,并积极推动一
体化智能底盘、巧克力换电等项目落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12,828项境内和
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23,830项。 
       (二)极限制造卓越 
       公司致力于打造绿色、高效的极限制造体系。公司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
算、数字孪生、3D打印、和边缘计算等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
效率,推出超级拉线并推广至各生产基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产品单体失效
率达行业内领先的DPPB级(十亿分之一),显著降低投资强度及生产成本。截至报告
期末,公司拥有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由世界经济论坛认证的3座“灯塔工厂”,公司
还获得由欧洲知名管理咨询集团瑞欧盈-埃非索管理咨询公司(ROI-EFESO)颁发的“
工业4.0中国奖”和“工业4.0全球奖”,体现了公司在工业数字化方面的高标准。 
       (三)供应链体系具韧性 
       公司积极打造高效敏捷、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和绿色低碳的韧性供应链。
公司已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议、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
电解液等材料及设备等上游重要环节与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在确保重要原材料
及设备供应安全、成本可控的同时,与供应商共同推进新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有持
续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锂、镍、钴、磷等优质电池矿产
资源的布局,并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需求推动项目开发、运营。 
       (四)市场地位领先 
       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在动力电池领域,根据SNEResearch数据,
公司2017至2023年连续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1-5月公司动力电池
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7.5%,较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仍排名全球第一。在储能
领域,根据SNEResearch数据,公司2021-2023年连续3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
一;2024年1-6月,根据有关机构统计,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市
场份额。 
       公司的市场地位来自于最广泛的全球客户群体覆盖及与客户全方位的深度
合作。动力电池方面,公司与BMW、Daimler、Stellantis、VW、Ford、Hyundai、Hon
da、Volvo等海外车企深化全球合作;持续与上汽、吉利、蔚来、理想、宇通、小米
、北汽等国内车企强化合作关系。储能电池方面,公司与Fluence、Nextera、Wrtsil
、Flexgen、Hyosung等海外新能源行业领先客户深度开展多区域、多领域的业务合作
;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广核集团、中国
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国内客户在新能源领域达成合作。 
       (五)可持续发展受广泛认可 
       公司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及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全球一流标准不断提升ESG
治理。公司依托工艺创新、低碳材料技术的研发、节能降碳及绿色电力使用等举措推
动降碳,截至目前已拥有共9座零碳工厂;依托自主开发的时代碳链数字化平台开展
碳足迹管理,推动供应链降碳;加速完善供应链溯源体系、推动“CREDIT”价值链可
持续透明度审核进程,确保供应链实现合规运营及可持续发展。公司在标普S&P
、明晟MSCI、晨星Sustainalytics、路孚特Refinitiv、商道融绿、中证指数及国证
指数等主要ESG评级方面均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再度入选标普全球《可持续发
展年鉴(中国版)》。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风险 
       全球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若未来出现经济增长放缓和市场需求下滑,
将影响整个新能源以及动力和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
况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积极推进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绿色极限制造、商
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出行业领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满足
客户多元化需求。同时,不断探索和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实现创新技术和产品在更多
场景中的应用,推动市场发展。此外,公司还灵活运用创新的业务合作模式,积极开
拓海外市场,增强全球竞争力。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外企业电池产能快速扩张,
存在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应对市场竞争。公司持续将研发
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不断升级产品性能和质量、提升运营效率及降低生产成
本,从而保持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持续大幅领先。同时,在前期累积的广泛、深度客户
关系基础上,积极推进创新商业合作模式,服务终端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此外,公司
加速品牌推广,充分利用线上及线下传播渠道,提升终端消费者对公司产品及品牌的
认知,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3、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风险 
       由于对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等更高性能电池技术的追求,全球知名的
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研究机构纷纷加大对新技术路线的研究开发。公司如果
不能有效预判且始终保持研发能力的行业领先,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影
响。 
       应对措施:公司基于先进的研发体系及强大的研发能力,通过高强度的研
发投入、优秀的研发人才团队,利用算力驱动的智能化开发平台高效筛选有潜质的材
料体系、快速推进电池设计、提升制造运营效率,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方面始终保持
前瞻性及领先性,通过快速的电池工程化能力以及供应链体系快速推动新产品和新技
术的商业化落地,以实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4、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
,上述原材料受锂、镍、钴等大宗商品或化工原料价格影响较大。受相关材料价格变
动及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公司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及规模也会出现一定波动。 
       应对措施:公司不断深化全球供应链布局,并持续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
及时追踪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保障原材料供应及优化采购成本。公司已
采取自制开采、投资合作、签署长协订单等措施保障供应链安全及稳定。公司持续重
视回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65亿元,同比增长1
0.37%。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持续推出创新产品 
       乘用车领域,公司在去年发布神行4C超充电池基础上新发布神行Plus电池
,可实现系统能量密度超200Wh/kg,是全球首个兼备1,000km续航以及4C超充特性的
磷酸铁锂电池;推出新一代麒麟高功率电池放电功率超1,300KW,可助力新能源车实
现零百加速2秒以内。商用车领域,公司推出的天行L-超充版为全球首款4C超充轻型
商用车动力电池,可实现4C超充和8年80万公里超长里程。储能领域,公司发布了全
球首款5年零衰减、单体6.25MWh的天恒储能系统,较上一代产品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
升30%,占地面积降低20%,可进一步提升储能项目收益率。 
       (2)全面深化客户合作 
       公司在各新能源领域积极推进全方位的深度客户合作。动力电池领域,公
司与Volvo、北京现代、猛士科技、江汽集团、临工重机、中国龙工等达成战略合作
,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加深在乘用车、商用车、船舶等领域业务合作
。储能电池领域,公司与中石化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推动光储充微电网技
术示范应用,与Quinbrook、NextEra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深化合作,与Rolls-
Royce达成战略合作,拟将天恒储能系统引入欧盟和英国市场。 
       (3)稳步推进全球产能建设 
       公司稳步推进电池产能建设以满足全球客户订单交付需求。国内方面,公
司顺利推进中州基地、贵阳基地、厦门基地等建设,其中厦门基地、贵阳基地的部分
产线已实现投产,并于2024年6月正式启动北京基地建设;海外方面,公司德国工厂
获得了大众汽车集团模组测试实验室及电芯测试实验室双认证,成为全球首家获得大
众集团模组认证、欧洲首家获得大众集团电芯认证的电池制造商,匈牙利工厂已完成
部分厂房封顶及设备调试,相关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 
       (4)推进零碳科技产品与解决方案 
       基于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品与技术优势,结合自身运营与价值链减碳
方面的丰富经验,积极开发零碳科技产品与解决方案。报告期公司与山东东营市、江
苏南京市、天津市、澳门特别行政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城市或地区签署战略合
作协议,提供零碳城市建设方案及项目实施,共同推动新能源产品绿色智造、新能源
投资开发、交通电动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领域合作发展,推动
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行业分类 
       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回收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
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
属于门类“C制造业”中的大类“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的小类“C3841锂离
子电池制造”。 
       (二)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各国对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提
升。根据净零倡议组织Net Zero Tracker统计,目前已有超150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
目标。目前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交通等领域,电力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
提高风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交通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升出行工
具的电动化率。电化学储能装置是绿色、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推进各领域的
碳减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有关清洁能源的生产、转换、存储、使用
等行业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 
       2023年,近200个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了“阿联酋共识”,这
是各国近30年来首次就推动能源系统脱离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达成一致,并明确
将“公正、有序和公平”作为能源系统转型的核心原则,为全球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
进程指明了方向。 
       1、动力电池行业 
       随着新能源车型产品力的不断提升、充换电等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消费
者对新能源车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带动动力
电池行业规模较快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949.5万辆、同比
增长37.9%,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1.6%、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根据欧洲汽车制造
商协会数据,2023年欧洲31国实现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300.9万辆、同比增长16.2%,
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3.4%、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根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数据,2023
年前三季度美国新能源轻型车实现销量103.8万辆、同比增长59%,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9.3%、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新能源车增长带动动力电池市场增长,根据SNE Resea
rch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705.5GWh,同比增长38.6%,其中中
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386.1GWh、同比增长34.9%。 
       2、储能行业 
       近年来,中国储能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共享储能示范省份不断增加;美国
可再生能源及储能部署进程加快,电价波动加剧下储能经济性提升;欧洲主要国家出
台储能支持政策,助推市场较快增长。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
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提升电力和储能需求。 
       2023年,在风电光伏装机增长、碳酸锂价格回落提升储能经济性的带动下
,储能需求持续提升。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85GWh,
同比增长53%。 
       3、电池材料及回收行业 
       随着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市场的持续增长,电池材料的需求也相应增长。
根据SMM统计,2023年全球电池三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计产量为216.8万吨,同比
增长21.2%。 
       电池回收对于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产业链闭环的关
键环节。随着全球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电池拆解回收技术不断进步、全球回收
渠道逐步拓展,电池回收市场发展迅速。据EV tank统计,作为全球主要电池回收市
场,我国2023年回收产能达到248.4万吨,同比增长158.7%。 
       (三)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企业。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
3年公司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36.8%,较去年提升0.6个百分点,连续7年排名
全球第一;2023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一。 
       (四)主要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
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主要业务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
研发、生产及销售,以推动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移动式化石能源替代,并以电动化
+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公司在电池材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
等产业链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及前瞻性研发布局,致力于通过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
、系统结构创新、绿色极限制造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的解
决方案和服务。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池系统及相关电池材料。 
       1、电池系统 
       (1)动力电池系统 
       公司动力电池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箱及电池包。公司可提供凝聚态电池
、三元高镍电池、三元高压中镍电池、M3P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等覆
盖不同能量密度区间的多种化学体系产品系列,能满足快充、长寿命、长续航、高安
全、宽温度适应性等多种功能需求。公司根据应用领域及客户要求,通过定制或联合
研发等方式设计个性化产品方案,以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不同需求。 
       乘用车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可应用于BEV、PHEV、HEV等不同细分市场,广
泛应用于私家车、运营车等领域;商业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可应用于道路客运、城市
配送、重载运输、道路清洁等客车及商用车领域,叉车、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
领域,游船、拖轮、货船等电动船舶领域以及电动商用飞机领域。此外,公司产品还
可应用于无人机、吸尘器、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泛机器人等领域,具备高能量密
度、高功率、高安全的特性。 
       (2)储能电池系统 
       公司提供电芯、电池柜、储能集装箱以及交流侧系统等储能产品解决方案
。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面向发电侧、输配电侧及用户侧领域。 
       电芯产品方面,基于多样的应用场景和产品全周期的经济性,公司开发了
多款发电侧、输配电侧储能专用电芯以及适用于用户侧的系列电芯,具备超长寿命、
高安全、宽温度适应性等特性。 
       系统集成方面,在发电侧及输配电侧应用领域,公司结合智能液冷控温、
高成组CTP、无热扩散等技术,推出了具备高充放电效率、长寿命、高集成和高安全
特点的户外水冷电柜EnerOne、EnerOne Plus以及针对全气候场景的储能集装箱EnerC
、EnerC Plus及EnerD等产品;公司推出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可改善电站
出力特性、电能质量、能量时移效率。在用户侧应用领域,公司可提供高安全、耐低
温、长循环、易安装的家庭储能解决方案,适用于低压、中压到高压平台的全方位应
用场景。 
       2、电池材料及回收 
       公司电池材料产品主要包括锂盐、前驱体及正极材料等。公司亦通过回收
方式,对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磷、铁等金属材料及其他材料进行加工、提
纯、合成等工艺,生产锂电池生产所需的三元前驱体、磷铁前驱体、碳酸锂等材料,
并将收集后的铜、铝等金属材料回收利用,使电池生产所需的关键金属资源实现有效
循环利用。 
       此外,为进一步保障电池生产所需的上游关键资源及材料供应,公司通过
自建、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参与锂、镍、钴、磷等电池矿产资源及相关产品的投资
、建设及运营。 
       (三)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销售动力电池、
储能电池和电池材料等产品实现盈利。研发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形成
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合作为辅的研发模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紧紧围绕
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绿色极限制造开展技术创新,以引领行业技术发展。采
购方面,公司通过严格的评估和考核程序遴选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
议、合资合作等方式与供应商紧密合作,以保证原料、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可靠
性以及成本竞争力。生产销售方面,公司综合考虑市场情况以及客户需求安排生产。
此外,公司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为客户提供“EVOGO换电服务”、“骐骥换电服务”
、“电动智慧无人矿山”、“光储充检智能充电站”、“智慧港口”等新能源应用解
决方案和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动力电池方面,全球新能源车市场持续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行业规模较快提
升。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1,406.1万辆,同比增长33.4%
,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达705.5GWh,同比增长38.6%。 
       储能电池方面,在各国政策支持下,随着清洁能源装机比例的提升、电力
系统灵活性要求提高、储能技术进步及系统成本下降,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
长。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85GWh,同比增长53%。 
       电池材料方面,其市场规模随动力及储能电池需求增长而迅速扩大。以正
极材料为例,根据SMM统计,2023年全球电池三元、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计产量为216
.8万吨,同比增长21.2%。 
       2、公司竞争力优势进一步提升 
       公司坚持技术领先、服务优质、运营卓越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全球客户
提供一流产品及解决方案。基于强大创新基因、深刻行业洞察、高效经营管理,公司
报告期内在技术研发、极限制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合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竞争
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行业领先,公司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连
续多年保持第一,实现业务稳健增长,为股东持续创造价值。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体系先进 
       公司研发范围涵盖材料研发、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测试分析、智能制造
、先进装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回收利用等各个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
发投入,不断完善和升级研发平台。基于对电化学及材料科学的深度理解,公司以强
大算力、先进算法、海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物理场、多尺度、多参数的工艺建模仿
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研发手段提升研发效率,开展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系统结
构创新、绿色极限制造创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公司拥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锂离子电池企业重点
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测试验证中心、21C创新实验
室、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厦门研究院、江苏研究院等各具特色的研发机构,并
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联合人才培养、科技
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20,604名,其中,
拥有博士学历的361名、硕士学历的3,913名。公司拥有8,137项境内专利及1,850项境
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19,500项。 
       (二)引领极限制造 
       公司致力于打造绿色、高效的极限制造体系,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安
全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电池制造能力,利用先进分析、数字孪生仿真、5G+、3D
打印、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性推进设计、工艺、检测智能化,持续改善品
质和效率。报告期内,公司新一代超级拉线开始全面应用;溧阳工厂获评达沃斯世界
经济论坛(WEF)“灯塔工厂”。目前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3座“灯塔工厂”均来自公
司,公司获得瑞欧盈-埃非索管理咨询公司(ROI-EFESO)颁发的“工业4.0中国奖”
和“工业4.0全球奖”。 
       (三)供应链体系具韧性 
       公司积极打造高效敏捷、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和绿色低碳的韧性供应链。
公司已通过技术授权、长期协议、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
电解液等材料及设备等上游重要环节与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在确保重要原材料
及设备供应安全、成本可控的同时,与供应商共同推进新技术研发,共同打造具有持
续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公司进一步完善锂、镍、钴、磷等优质电池矿产
资源的布局,其中印尼镍铁项目、江西宜春项目、湖北江家墩项目已投入运营。 
       (四)全面深化客户合作 
       公司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覆盖,除产品销售外,还通过参股、合资、技
术授权等方式与客户开展全面合作,助力客户打造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动力电池方面
,公司与BMW、Daimler、Stellantis、VW、Ford、Hyundai、Honda、Volvo等海外车
企深化全球合作;持续与上汽、吉利、蔚来、理想、宇通、小米、北汽等国内车企强
化合作关系。储能电池方面,公司与Fluence、Wrtsil、Flexgen、Sungrow、Hyosung
等海外新能源行业领先客户深度开展多区域、多领域的业务合作;与国家能源集团、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广核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
能源建设集团等国内客户在新能源领域合作达成战略协议。 
       (五)可持续发展受认可 
       公司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及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全球一流标准不断提升ESG
治理。报告期内,公司明晟(MSCI)评级维持A,标普(S&P)ESG评分持续提升
,晨星Sustainalytics评估为低风险,均属行业前列。此外,公司注重自身及全价值
链降碳,公司于2023年发布了零碳战略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到20
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致力于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零碳的电池头部企业。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091,704.49万元,同比增长22.01%,归
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12,124.83万元,同比增长43.58%。报告期内,公司实
现锂离子电池销量390GWh,同比增长34.95%,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321GWh,同比
增长32.56%;储能电池系统销量69GWh,同比增长46.81%。 
       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的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出新产品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投入达183.56亿元,同比增长18.
35%。公司基于先进的研发方法论,依托自身在锂电池行业的丰富经验、技术沉淀和
海量数据,通过智能化产品研发与设计平台,持续推出高比能、超快充、高安全、长
寿命的新产品。动力电池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高比能高安全的凝聚态电池、超
快充的神行电池,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兼具三元和磷酸铁锂优势的M3P电池在奇瑞车
型上实现量产,峰值5C快充的麒麟电池与理想合作实现量产。神行电池以缓解大众补
能焦虑为出发点,目前可实现常温4C快充,广受客户青睐,阿维塔、哪吒、奇瑞、北
汽新能源、东风岚图、广汽等已官方宣布将配套搭载神行电池。储能电池方面,报告
期内公司发布了集长寿命、高安全、高效率多种优势的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
,并在超级充电站等场景落地公司升级产品EnerOne Plus、EnerD等,较上一代产品
能量密度与充放电效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2)国内市场领先,持续开拓海外市场 
       动力电池领域,根据SNE Research统计,报告期内,公司国内动力电池使
用量171.9GWh,同比增长28.7%,以44.5%的市场份额连续7年位列第一,助力理想、
极氪、蔚来、问界、宝马等客户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海外市场方面,公司获得BM
W、Daimler、Stellantis、VW、Hyundai、Honda等多家海外主流车企新定点;与Stel
lantis签署战略谅解备忘录,在欧洲市场向其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助力欧洲电动化转
型;与Daimler、Volvo等头部重卡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得益于前期海外客户定
点陆续交付,公司海外出货量持续提升。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公司海外动
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27.5%,比去年同期提升4.7个百分点。 
       储能电池领域,公司在国内入围多个电力央企储能系统设备框架采购,与
中车株洲、中国电建、晶澳科技、正泰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推广储能应用及推
进产业创新;海外市场方面,助力Nextera实现1.8GWh规模的全球最大光储单体项目
并网;为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交付6.4GWh规模的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群;为西澳电
力公司Synergy交付3.8GWh规模的澳洲最大独立储能项目。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
023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一。 
       (3)ESG评级领先,发布零碳战略 
       公司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报告期内,公司正式加入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UNGC),承诺支持UNGC关
于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四个领域的十项原则。公司持续优化ESG治理,MSCI评
级维持A,SP ESG分数持续提升,Sustainalytics评估为低风险,表现均属行业前列
。同时,公司发布“零碳战略”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零碳的电池头部企业
,即到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到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截至报告期末,公
司已拥有4座零碳工厂、3座灯塔工厂,公司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持续推行绿色极
限制造,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 
       (4)探索区域零碳生态建设 
       除动力、储能电池销售外,公司还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动零碳生态建
设。基于公司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品与技术优势、在自身与价值链减碳方面丰富的经
验积累,报告期内公司与北京、深圳、鄂尔多斯、肇庆、大同等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
议,根据地方政府需求提供零碳城市建设方案及落地支持,共同推动新能源产品绿色
智造、新能源投资开发、交通电动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领域合
作发展,推动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大,碳减排引起各国关注度持续上升,全球范围内的
交通电动化、电力能源清洁化持续推进,同时工业等其他领域逐步开启电动化进程,
全球市场空间广阔。人工智能和数字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创
新和变革,智能化有望进一步增强新能源车对于终端消费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加速新
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对电力需求巨大,将进一步拉动清洁能
源生产、转换、存储、使用的需求。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继续按照三大战略发展方向及四大创新体系的指引推动各项业务发
展。 
       1、三大战略发展方向 
       公司三大战略发展方向:一是以“电化学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为核心,
实现对固定式化石能源的替代,摆脱对火力发电的依赖。二是以“动力电池+新能源
车”为核心,实现对移动式化石能源的替代,摆脱交通出行领域对石油的依赖。三是
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为各行各业提供可持续、
可普及、可信赖的能量来源。 
       2、四大创新体系 
       根据三大战略发展方向的指引,公司将持续推进构建材料及材料体系、系
统结构、绿色极限制造和商业模式四大创新体系,研究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
高安全性、长寿命的电池产品和解决方案,以产品在技术上领先同侪、实现卓越制造
和精益管理的核心理念应对市场竞争。同时,公司持续统筹好公司发展、业绩增长与
股东回报的动态平衡,以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股东价值回报机制。 
       材料及材料体系创新方面,公司构建了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在原子
级别对材料进行模拟计算和设计仿真,借助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算力,寻找各种材料
基因的结合点,对材料体系进行全面创,探索多元化技术路线。 
       系统结构创新方面,公司对CTP技术不断进行升级,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电
池包,省去电池模组组装环节,降低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有效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
程和经济性。此外,公司正在研究将动力电池电芯、有关组件和底盘进行集成的CTC
技术,可进一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新能源车生产制造成本,改善新能源车性能
。 
       绿色极限制造创新方面,公司力求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要将电芯单体安全
失效率从ppm(百万分之一)级别,降到ppb(十亿分之一)级别;二是要保障电池产
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三是要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打造“TWh”级别的超大规模高
质量交付能力。 
       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公司将积极推动区域零碳生态建设及各领域绿色低碳
转型。 
       (三)经营计划 
       公司将继续坚持“三大发展方向”、“四大创新”,坚定推进数智化、全
球化、低碳化经营。数智化方面,公司将数字化、智能化贯彻至研发、采购、生产、
销售、管理等各个运营环节,持续推进材料研发智能平台持续升级,加快制造工艺设
计智能化、电芯开发设计智能化,实现从科学到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高效转化和大
规模高质量生产;全球化方面,不断推进全球化体系建设,包括海外产能建设运营、
海外供应链布局、海外资源及回收布局等,广泛吸纳国际化人才,构建高效的跨国运
营体系。低碳化方面,作为新能源科技公司,通过领先技术和卓越运营,全面推进零
碳战略,不断降低自身核心生产运营和相关价值链的碳排强度,同时探索区域零碳生
态建设,推动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风险 
       全球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若未来出现经济增长放缓和市场需求下滑,
将影响整个新能源以及动力和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
况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积极推进材料及材料体系、系统结构、绿色极限制造、商
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出行业领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满足
客户多元化需求。同时,不断探索和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实现创新技术和产品在更多
场景中的应用,推动市场发展。此外,公司还将进一步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积极开拓
新兴市场尤其海外市场,尽可能减少单一产品、单一市场的需求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外企业电池产能快速扩张,
存在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应对市场竞争。公司持续将研发
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不断升级产品性能和质量、提升运营效率及降低生产成
本,从而保持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持续大幅领先。同时,在前期累积的广泛、深度客户
关系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商业合作模式,服务终端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此外,公司
将加强品牌推广与宣传力度,提升终端消费者对公司产品及品牌的认知,提升产品的
综合竞争力。 
       3、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风险 
       由于对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等更高性能电池技术的追求,全球知名的
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研究机构纷纷加大对新技术路线的研究开发。公司如果
不能有效预判且始终保持研发能力的行业领先,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影
响。 
       应对措施:公司基于先进的研发体系及强大的研发能力,通过持续高强度
的研发投入、优秀的研发人才团队,利用已被验证的智能化开发平台高效筛选有潜质
的材料体系、快速推进电池设计、提升制造运营效率,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方面始终
保持前瞻性及领先性,通过快速的电池工程化能力以及供应链体系快速推动新产品和
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以实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4、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
,上述原材料受锂、镍、钴等大宗商品或化工原料价格影响较大。受相关材料价格变
动及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公司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及规模也会出现一定波动。以碳酸
锂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回落,对成本造成较大波动。 
       应对措施:公司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时追踪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
和价格变动,保障原材料供应及优化采购成本。另外,公司已采取自制开采、投资合
作、回收利用、签署长协订单等措施保障供应链安全及稳定。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